道家的元神识神 道家元神论
1.西方魔法师的意识海。到底是不是东方修真的上丹田?
2.神有识神、元神、本神;气有炁(元气)、气;精有元精、阴精;请问神为什么有三而其气和精只有二
3.元神的道家论
4.看道教怎么说佛教的明心见性
你是说“元神”吧。元神是道家词汇,人的灵魂。佛教中也有相近的概念,那就是“识”。
参考资料:
元神与识神
这里借用"神"这个词来说明生命构成的深刻性。神,在古文化里是一种人无法认识的可以控制人行为的超自然力量,这里在解说元神和识神的同时也破解这种超自然力量的内在机理。
一、元神
元神的来源无极界,是无极界灵质体的分体。
元神来自无极界。在无极界,由于无极质内部没有极性,所以无极质的感觉是灵性感觉。无极质的灵性是没有差别的,灵质的能量和灵力都相同,所以整个无极界虽然具有极高的灵质能量,但是没有势能,所以没有运动,没有声、光、形、色等,寂静不动。无极界的这种特性,使灵质体虽然有极敏的灵性,但是却不能感觉自己的存在。另一方面,无极界的寂静特性和灵质体的高敏灵性,使每个灵质体的任何一丝灵动,整个无极界所有的灵质体都会感觉到,因此每个灵质体都不会随意发出任何灵动,不可以干扰整个无极界的寂静性。
元神的主体是无极界的灵质体,元神的任何感觉,元神的主体都能感觉到。元神喜纯好静的特性就是元神主体在无极界的特性。元神作为无极界灵质体的分体,可以在宇宙中运动,可以感觉宇宙空间中丰富的物质特性以及物质运动的千变万化,元神主体在无极界也能感觉到,这种感觉即不会干扰无极界的寂静性,又可以使灵质主体享受到高灵性生存的乐趣,这是元神从主体分离出来在宇宙中生存的根本意义。
宇宙是有极物构成的,元神灵力极大,具有创造有极物的灵力和能量,可以进出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,可以控制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的运动,所以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的玄机能量都不能破坏元神本体,都不能损害元神。但是,元神也不能独立在宇宙空间中活动,因为元神一动就会发出灵力,元神的强大灵力会破坏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的运动玄机。因此,元神要在宇宙中活动,就必须居住在元神自制的特殊有极玄机体中,这种玄机体可以锁住元神的灵力,这样元神在宇宙中活动才不会破坏宇宙空间的玄机。另一方面,元神如果曝露在宇宙空间中,空间的玄机使空间中的物质产生强烈的运动,元神在这种物质运动的冲涮中会受不了,因为元神本质上是喜纯好静的,所以也要呆在有极物玄机体中才能安神。在一般情况下,元神是居住在具有活性的生命体内,元神可以借用生命体的活动性在宇宙空间中活动。
二、识神
识神是在身体大脑中形成的可以控制生命体行为的意识体。生命体从诞生那一刻起就不断地用身体(包括肌肤和神经)和感官接收天地间各种事物的信息能量,包括风云、光影、阴晴、冷暖和声音,在人类生命体中还会不断接受人文事物,特别是大量地接受知识和生活教导,在大脑里积累了很多知识信息和事物信息。大脑具有特殊的生物性信息加工功能,大离功能与信息能量之间产生能量旋机,形成大脑思维,不断复制、演化、创造和提炼新的信息,使大脑内的信息迅速膨胀,信息能量也随之增大,形成信息能量场,具有能量感应性。这种感应性不断增强,又产生在大脑中,最终与大脑机能一起合成了具有分辨功能和控制身体功能的意识体,这就是识神。 www.taoismcn.com
识神是由大脑机能和大脑储存的信息能量决定的,有什么样的大脑机能,有什么样的信息能量储存,就衍生出什么样的识神。动物有动物的识神,人类有人类的识神。人类的大脑机能比动物的大脑机能的生物性能更强更好,所以能吸收的信息能量比动物吸收的种类多、信息量更大,所衍生识神的生物性更高级,识神的意识性和意识力更强。但是,识神无论怎么强,都受到大脑机能和储存信息的制约,人的思想会千差万别,也不会产生超出大脑机能的思维能力,不会产生超越所储存知识信息以外的思维能力,所以人的思想必然局限在大脑机能和所储存的知识范围内。识神与大脑机能混成,是生命体的有机构成,人的情感、欲望等都与识神密切相关,都在识神的作用和控制下发生,所以人的识神具有情感和欲望的因素。当人的大脑机能受到损坏时,识神就会随之受到损坏;当人脑储存的知识信息发生系统紊乱时,识神同样会发生意识紊乱。这两种情况是造成人的精神和行为状态异常的根源。当人的生命终结时,大脑机能丧失,人的识神也同时毁灭。
三、元神与识神的关系
一般情况下,元神只进入人体中。人体的识神产生在大脑中,它能够以意识力控制大脑机能,从而控制身体行为。元神来自于身体之外,是高能灵体,比识神的意识力强大。但是,识神是大脑机能与知识信息合成的,当识神的意识力非常强大时,大脑机能和身体行为完全由识神控制,元神与大脑无法沟通,发挥不了灵性作用。由于元神是高灵意识体,具有灵性,而识神只是意识体,没有灵性,当大脑完全被识神控制时,思维就缺乏灵性。有时候识神活动太累歇息一会儿时,元神得以接触大脑信息并控制大脑,就会发出灵性意识,这就是人们感受到的"灵感"。
元神随胎儿一起来到世间,封闭在身体内,不能直接接触事物,也不懂事物属性,需要身体通过各种方式在大脑中储存一定的知识和信息,元神才能对这些知识和信息作出灵性判断。但是,大脑在积累知识和信息时又会产生识神,因此在识神没有形成前是元神在控制大脑,由于知识和信息太少而出现行为盲然,表现为行为幼稚,在知识和信息积累起来后识神又形成了,阻碍甚至控制了元神与大脑的沟通,表现为意识加强了,但是灵性减弱甚至丧失了。这就是元神会迷失的根本原因,我们看到的书呆子正是缺乏灵性的典型的识神行为。
识神会产生和控制人的情感和欲望,当人的情感和欲望很强烈时,识神会被玄晕,严重时会丧失识神的意识和理性。元神在识神控制大脑和生命行为时,对情感和欲望没有控制力。当元神恢复对大脑和生命行为的控制时,元神有能力控制情感和欲望。但是,元神控制大脑和生命行为的前提条件是灭掉识神,掌握生命控制权,这需要经过生命修炼才能达到,这就是千年来人类存在生命修炼现象的根本原因。
西方魔法师的意识海。到底是不是东方修真的上丹田?
元神,元为本来的意思,元神,就是人以身俱来的神,在人胞胎结成后,从大道赋予,也是人后,赖以投胎转世的根基。投胎转世,不是神话传说里的那样,这里不多讲。
识神,识,有认识,学识的意思。比如人被火烫伤之后,再去碰火时,心理会产生抵触,畏惧的心理,这就是识神在作用。同理可知,不止是恐惧,喜怒哀乐,七情六欲的的产应,都在识神的控制之内。不仅如此,体内气血涌动,各部位官能神的运作,都受识神节制。
太乙金华宗旨云:“凡人投胎时,元神居方寸,而识神则居下心,假如一日不食,心上便大不自在,至闻惊而跳,闻怒而闷,见亡则悲,见美色则眩,头上天心何尝微微些动也。”
元神与识神的关系,以树来类比,识神为枝叶,亦为树干,而元神则独为根也。枝干现于地上,根蒂藏于地下。欲知其本,需掘地。地者,长养万物,也收藏万物。人自出生起,就不见根也,张三丰把人喻为无根之树,确实一点不假。
人平常的思考,情绪,运动,受识神控制,统归于动,动则远,远则逝,为外,为消耗。修行中人打坐,养气,守静,是返识神控制,统归于静,静则近,静则返,为内,为涵养。通过修行,可以涵养本源、添油接命,然后安神祖窍、翕聚先天,最后蛰藏气穴、众妙归根。让无根之树,再长出根来,所以可以长生,可以不。
神有识神、元神、本神;气有炁(元气)、气;精有元精、阴精;请问神为什么有三而其气和精只有二
神游上丹田,部位两眉间,藏神之府也。
上丹田是元神居住的地方
识海是意识(精神)居住的地方
二者关系是,识海在上丹田的里面
下面简单介绍下道家修炼内丹的功法:
修炼较差的初学者,会出现静坐时的第一难关,识神无休止的打扰。何为识神?人在婴儿时期,混混沌沌,对外界世界毫无认识,大脑几乎完全处于无知状态,称之为“元神” 。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,大脑不断分工,除支配生命活动外,有了记忆,思维、分析等功能,认识使大脑由无知变为有知。此时,那种无识无知的精神状态被有知有识的精神状态代替,这一精神状态称之力“识神” 。“元神”逐渐退位, “识神”势力逐渐扩充,最后独占“王室”(大脑之喻)。从此无为而治的 “国家”(人体之喻),变成有为而治之邦,“天下大乱”,烦恼开始伴陪在人之左右。练功就是要废除暴君“识神”,立仁君 “元神” 归位执政。
吾随师初学之时也走了不少弯路,摸不到人静之门。最后采用存想法,才算入了此门。平常走在街上,眼里看着人群、车流,脑子里却想着一面强烈阳光照耀下的白色墙壁。如此坚持了数日,就形成了一种习惯。晚上静坐时,眼前也有这墙,只是灰暗了许多。师父却说这是一种“象”的弊病。于是,把这面有一定面积和形状的“墙”扩大为漫无边际的又无形状的一片虚白,结果几天后便入了门。这些也就是说,练功者自己本身要悟、要领会。哪种方法利于自己人静,或者自己觉得怎样对于自己入静帮助大,便采取它,不要见异思迁。
初入静,由于体内阴浊气多,眼前是一片黑暗,应细心去观察此片无尽的黑暗,你可能就会看到一些小星点在黑暗中时隐时现,这时应试着把这些小星点合在一块,变为大星点(其实这些星点并不会随意而合)。这样做能集中精力,但合他们时,千万不可用力、急躁。片刻自然有一些白的光在眼前波动。这是散性聚成的结果,称为“性光”,接着波动变大,有的微光欲消失,此时应追回,不让其走失。日久练习,此光由动变为不动,由微白变皓白。未破之童体者,此应把真念寓于此光中,最终达到“光即我也我即光”的忘我境界。已破之人,此时应将微意移于下丹田,转入命功修炼。
命功次第
一、炼精化气
①采药归炉
随着眼前之光由微白变为皓白,人之散性也变更而成定性,性功修练已到一定阶段,开始将微意移于下丹田。方法是静视眼前白光,(此视乃是由先前的阖目观眼前之黑暗,逐渐因放松入静眼睑自然微开一线之状态,非人为地留一线光练功。人为地睁开一线,会导致眼睑抖动影响入静。不如干脆闭了眼观眼前黑暗中之性光,而不是留一线观自然之光。一面随吸气引白光入下丹田(即气海穴,与脐相对入脐一寸二分,直径约四横指的一个球状虚空,乃众水所归之处。)呼则静观导入丹田之白光。如此夜夜行功自然有采精火候。静坐时,在无思无欲的情况下,突然勃起,元精生矣。此时勿惊勿慌,心若无此事发生一般;勿愧勿惧,心凝神于丹田之太虚,又如轻轻一意而已。等其亢极欲缩时,轻缓一吸导入丹田,一呼降至会阴,如此数遍外物()自然缩尽,下山猛虎,手到擒来。这是因为体内精气日益充盈之故。此后,外物不仅在练功时会勃起,平时看书、走路亦会勃起,但终与静极而勃有别,静坐无欲而起,精源清澈,而平时勃起有清有浊(因而起,为浊)。时用“ 吸、抵、撮、闭”口诀擒之。即在外物勃起时,急用鼻吸气降至会阴,撮紧肛门,继由脊梁上至百会,稍停闭紧口唇,防其由口而漏。再一呼降于丹田,如此数遍或数十遍,自然缩回。
元神的道家论
在道家,神有识神元神之分,何为元神?儒家言太极,道家言真神,本神。佛教言本来面目,舍利子。气有先天元炁,后天之气。后天之气有五谷之精微,人身营卫之气等等。精有先天元精,后天浊精之别。三宝精气神,有先天后天之别。
看道教怎么说佛教的明心见性
神为人身“三宝”之一,虽历代医家皆有论述,可气功古籍所载尤详。丹道书中义将其分为先天与后天,先天之神又弥“元神”。元,有本无、根本、原始之义。元神是指与生俱来的禀受于先天的神气,与出生后由外景事物为心所任而逐渐产生的后天识神、欲神有着本质的区别。正如张伯端所说:“夫神者,有元神焉,有欲神焉。元神者,乃先天以来点灵光也;欲神者,乃后人所染气禀之性也”(《青华秘文》)。近人张锡纯也说:“元神者,无思无虑,自然虚灵也;识神者,有思有虑,灵而不虚也”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·人身神明诠》)。
神本原于先天父母之精。《灵枢·本神》说:“生之来,谓之精,两精相搏谓之神。”《灵枢·天年》又说:“血气已和,荣卫已通,五脏已成。神气舍心,魂魄毕具,乃成为人。”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,神气舍心才产生生命。此神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,故当指元神而言。正如《性命圭旨全书》所说:“父母媾精之后,一点灵光……元从太虚中来者,我之元神也。”
元神之所以在丹道书中论述较详,乃因古代内丹家在炼养实践中体验总结而成。元神是先天之性,又称“元性”、“真性”,因其不是思虑之神(即意念活动),故表现如婴儿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、灵动的状态。气功态下,人处于恬淡虚无的境界,此时呼吸绵绵,若存若亡,无思无虑,飘飘欲仙,恍恍惚惚,这一状态即乃元神所现。正如《黄庭外景经》石和阳注:“元神者,心中之意,不动不静之中活活泼泼时是也。”《脉望》说:“内念不萌,外想不入,独我自主,谓之元神。”〈武术汇宗》说:“此神亦谓之本性,亦谓之真意,其心必要清清朗朗,浑浑沦沦,无一毫念虑,无一毫觉知,则空洞之中,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,斯时殊觉五蕴皆空,四体皆假,而我有真我也。”其实,《老子》所言“载营魄抱一能无离,专气致柔能婴儿,涤除玄览能无疵,爱民治国能无为,天门开阖能无雌,明白四达能无知,”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动状态。
元神与识神、欲神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。“欲神者,气质之性也;元神者,先天之性也”;“元性微而质性彰”(〈青华秘文〉)。人在少、长、壮、老的过程中,质性日彰,元性日微,结果欲神将掩盖元神,此乃“气质之性胜本元之性”;若杂念纷坛则元神即退,摒除杂念则元神即现,此乃“念止神即来,念动神即去”(〈养真集〉)一般人先天元神为后天识神所蔽,昼思夜梦如云遮月,因而元神隐退,识神常日主事。若能静定归一、无思无念,识神自然隐退,元神真性显现,此即佛、道两家之所谓见性。神本由心,心无为则元神之性现,心有为则欲神之性现,故张伯端说:“盖心者,君之位也,以无为临之,则其所以动者,元神之性耳;以有为临之,则其所以动者,欲念之性耳。行为者,日用之心;无为者,金丹之用心也”(《青华秘文〉)。
元神与元气、元精的关系非常密切。“元神见而元气生,元气生则元精产矣”(《青华秘文〉)。内丹修炼尤重元神,故《金丹四百字序》说:“炼神者,炼元神,非心意思虑之神。”内丹本的主导思想既为“返本还元”,故要求以先天制后天,从有为返无为,逐步消除气质之性。只要“气质尽而本无始见,本无见而后可以用事”;“以本元之性而用之,则气力先天之气也”;“先天之气纯熟,日用常行,无非本体矣,此得先天制后天无为之用也”(《青华秘文》)。从这一意义上讲,气功人静的锻炼过程,即为除欲神、炼元神的过程,这也是气功效应的关键所在。
有人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元神,其认为元神是人的一种无意识(潜意识)活动,可其并非是“未被意识到的意识”,而是与生俱来的带有明显自然属性的“原生无意识”,与出于后天生活经验的潜移默化逐步积累而成的无意识(如心理定势之类)不同,是个体的一种强大而原始的内驱力源,每个人的生命活动都在不知不觉中为它所左右,其生理基础是皮层下中枢,与真正的意识(识神)有着本质的区别。当练动者进入气功态后,意识活动暂停,于是所有监视、压抑原生无意识,使之不能活动的因素不再起作用,这种无意识就得以充分活动起来,它不仅能迅速激发体内之生理潜能,而且对人体的脏腑经络、气血阴阳等直接进行调节,使之“阴平阳秘”,从而使机体处于最佳功能态中,达到最佳练功效果。这便是元神论在气功学中的重要价值所在。
黄裳认为,“人受天地之元气以成性,受父母之精气以立命”。天地之元气乃先天虚无之气,不生不灭;父母之精气乃后天阴阳之气,有生有灭。人有元神和识神。元神先天有,识神随着肉身的有无而有无。练功的过程就是管住识神,养元神。识神就是识别判断的本能,后天认识世界的本能,与贪嗔痴和眼耳鼻口舌身意有关联。元神不生不灭、清净无为。见到元神就是明心见性。识神和元神可以分离可以合一。当人为物欲所牵,出现喜怒哀乐等情绪,即两分别;当发而皆中节,符合仁义礼智信,那么识神就会与元神接近甚至合一。从这里识神可以发现或表现元神,就可以见性。黄裳指出:“性为气体,气为性用,无性则命无由生,无命则性无所立。漫说尽性即可至命,须知立命乃可了性。彼独存性,不能立命,每见气动而神随,究不能断夫情欲;神游而气散,更不能逃夫生。由此言之,修性大矣,而炼命尤急焉。”可见,性(对应元神)和命(对应识神)是辩证的关系。命是恒定的,无形无色,怎么认识他呢?炼命,(坚守仁义礼智信)到一定程度,就可达到性,与性合一,可见性。如果没有命,元神无处立。“人身难得今已得,抓紧修行是上策”。命是变化的,识神做主,来源于元神,且可反作用于元神。练功就是要管住识神,不让乱跑,所动皆符合仁义礼智信。如果不修,不但认识不了元神,而且永远两神分家,堕入六道轮回于婆娑世界不能自拔。道家讲性命双修,此也。“先得性真,继加命学”,“始以性立命,继以命了性,终则性命合一,以还虚无之体”。其理由是,若“人性学未至,一片私心所炼之精气神皆是后天污浊之物,不惟无益,且必邪火焚身”。“夫人血肉之躯能有几时,受用亦无多日,何必奔名场、走利薮以自苦哉!”。“要想到人时,一切名利室家,丝豪也拿不去。唯有平生所造之业,尽带身旁。如其善业,还有转世之福。若是恶业,不待再世投生,即眼前冥王,亦必追魂摄魄。从此一想,倒不如趁早修行,万一道果有成,他日不入轮回,岂不甚乐?即不然,投生人世,亦不受饥饿流离疲癃残疾之苦,又岂不美乎?况有仙缘所结,上圣高真,必不忍舍我而去。此身虽异,此性犹存,亦必再来拔度。如文昌帝君,十七世始得元始之度,往事可征矣。”尤其要知道“那天上清闲富贵,一任人间帝王将相,不能方其万一也。能将仙家之乐一想,自不恋人间之福。”——清末道教内丹学家黄裳,字元吉,江西丰城人。其生平事迹不详。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,可知他曾于清朝道光、咸丰年间云游至四川,在富顺县为当地好道之士所挽留,设乐育堂讲授内丹诀法,十余年后解馆离去,不知所终。?黄裳讲道的内容,由其门人笔录而成《乐育堂语录》、《道德经讲义》(又名《道德经注释》)、《道门语要》三书。?黄裳的著作先是在清朝光绪年间以木刻本刊行于四川地区,民国初年龙腾剑、江起鲲等改以铅印重刊,?于是流传全国。后又多次刊刻,并流传到日本和泰国等地。